------------ 楔子 夜幕降临,繁星点点镶嵌在浓墨重重染过漫无边际的天空里,清风徐徐吹过通往甬道的青苔石阶。 丫鬟提着轻纱灯走在甬道上,到底是冬季,寒风凛冽,夜莺打了个哆嗦,紧了紧夹袄的衣领口,脸上浮现出些许的不耐烦来。 太师府里最最不受宠的三姨娘王氏,从去年三月一直病到了现在,念在往日旧情上,李太师也没少找大夫来瞧她,一开始还说能治好,可这王氏是个不争气的主,想着病了李太师会时常来看看她,大夫开的药不肯吃,如今倒好,真成了要罐子。 王氏年轻的时候,长得也算是清秀,随王府尹从江南而来,带着属于江南女子的温婉,深得李太师的心,一个月里常常有七八天是住在王氏的闺房中。 后来大将军犯了掉脑袋的错,王府尹受到牵连左迁至西岳,同年王氏生下一女,李太师就渐渐不来她房中了。 喜新厌旧,怕是这些男人的通病。 夜莺对王氏半点好感也没有,整日病病殃殃躺在床上,只知道问李太师何时才会来看她,偏是羸弱的身子骨还能打翻了汤药碗,今天溅了黄鹂一手背滚烫的汤药,红肿好一大片,看得着实让人心疼。 王氏身旁不能没人伺候,夫人就支了她过来帮着黄鹂,想想真是晦气。 早年得宠,王氏住进梨花院,这院子自然比不得夫人住的上房,但也是府里比较好的屋子了,后来王氏失宠,李太师也没叫人撵她出去。 可这下人对待王氏的态度,却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下,这屋里是有地笼的,黄鹂几次去找管事,管事没有给过她好脸色看,也不肯在一个将死的人身上多花银子烧地笼,以前李太师在梨花院住,冬日哪天不是烧地笼的? 梨花院屋里又阴又冷。 夜莺一进屋,不等放下轻纱灯,就掩面忍不住打了好几个喷嚏。 王氏听到声音,悠悠转醒,一张苍白如纸的脸看向夜莺。 “老爷人呢?” 老爷,老爷,天天就知道问老爷,老爷当然是在上房。 夜莺心里泛着嘀咕,把轻纱灯递给黄鹂,“老爷在上房休息,”她瞥了一眼桌上的空碗,“傍晚姨娘睡着的时候,大夫来过了,明儿的药又要加了。” 闻声,王氏的脸上闪过一丝失望,微弱的点点头,叹了口气。 李太师还是不肯来看她,哪怕她把自个儿的身子熬成了这副模样,他依旧不来梨花院。 她合上眼,似乎又睡着了。 黄鹂朝夜莺扬了扬下巴,王氏床榻旁正坐着一名半大的少女,穿着银纹底百花夹袄,头戴珍珠镶白玉的发簪,单手支着下巴,满脸疲倦。 “五小姐,你也去歇歇吧,在这都熬了一天了,有什么事,我和黄鹂在这呢。” 天未亮,夜莺就出去抓药了,王氏喝得汤药好几个方子,需跑几家药铺才能买得到,眼下这一整天,李青衣都没有休息过。 只见她看着沉睡的王氏,缓缓点了点头,“也好。劳烦两位了,有什么事再叫我起来。”说话很是客气。 别瞧王氏失宠,夫人对膝下这些孩子皆是一视同仁,李青衣吃穿用度不比其他庶女,相比之下,王氏对待自己这个亲生女儿显得凉薄多了。 “今天傍晚大夫来瞧王姨娘了,”李夫人端了一碗温热的燕窝莲子羹给李太师,轻声道:“终究是拖得太久了些。” 李太师面无表情,接过燕窝莲子羹,用汤勺搅了搅,在等她继续往下说。 “还是老话长谈,只能靠药吊着一口气。”李夫人在李太师对面坐了下来,长长叹了口气。 李太师吃完了燕窝莲子羹,才“嗯”了一声,“明天还有早朝,早些休息。” 李夫人已经习以为常,大夫来过,她也只是例行交代而已,对于王氏把自己身子骨熬垮了的人,她可怜不起来,何况是李太师这般多情的人呢。 不管怎么说,王氏就算是失宠了,好歹为李太师生下一女,李青衣天资聪慧,嫁不得王侯将相,也能找到一门称心如意的郎君,看在这份上,李太师也不会对王氏太过薄情。 “若是她熬不过去了,青衣那丫头――就在上房住下吧。” 李太师合着眼,突然沉声道。 她,指的是王氏。 李夫人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“老爷,您的意思是――” “没什么意思。回来的路上,我去见了大夫。大夫说,王姨娘熬不了多久。” 说完,他转过身,背对着李夫人。 李夫人怔了怔。 李太师多情是出了名,小妾和外室众多,子嗣也不少,那些外室不用说,单单是府里的姨娘,没了的就有三个,比李青衣年纪还小的李青云,不也是单独过? 怎么李太师独独叫李青衣来上房? 李夫人喉咙发紧,想问个明白,又怕李太师训斥,只得把话咽回到肚子里去。 临近年关,王氏只剩下一口气了,早瘦的皮包骨,苟延残喘着。 今日,梨花院里烧起了地笼。 王氏更是难得叫了李青衣到跟前来,微合着眼帘,“昨儿,老爷派人来说,等我去了,你就搬到上房里,想来我这些年一心扑在老爷身上,怠慢了你,你心中想必也是有怨气,我这一走,还是担心你孤苦伶仃,好在夫人一向将你视如己出,搬到了上房,更是亲密――”说完这一长串的话,王氏顿感胸闷,脸色白得吓人,连着喘了好几口气,硬是直起半个身子,猛地咳嗽起来,抖得跟筛子一样。 “姨娘――”李青衣忙帮王氏顺气,眼中泪珠滚滚落下,“我都晓得,您先歇着――” 王氏摇摇头,从衣裳里掏出半方牡丹帕,交给李青衣,“你且收好,妥善保管。听老爷和夫人的话――”她浑浊的眼看着李青衣,眨也不眨一下,满是慈爱与不舍。 黄鹂掩面大哭,泣声不止。 “姨娘,老爷夫人带了宫里的御医来!”夜莺疾步走了进来。 王氏一眼就瞧见了日思夜想的李太师,用尽全力才扯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容。 御医瞧着王氏这副模样,心里有了定数,走上前去诊脉,摇头叹息道:“已经是油尽灯枯,无力回天了。” ------------ 第一章 风起 当天夜里王氏就去了。 哪怕是心有不满的夜莺,也攥着帕子流了泪。 李青衣哭得差点背过气,眼看着王氏被蒙上了白绸缎,李夫人命人抬了王氏出去,从账房支了银子厚葬她。 李太师对此毫无疑义,这府里因故逝去的姨娘身后事都由李夫人处理,不论秉性好坏,都得到了很好的安葬。 黄鹂和夜莺年纪不小了,趁此机会李夫人将她们找个好人家许配出去。 “老爷,西岳那边来信了。” 李夫人取了信,抹平摊开到李太师面前,眉头微蹙。 自打王氏生病以来,王家可是一封书信往来都没有,这会儿人走了,倒是来了信,竟是要王氏进门的嫁妆。 李太师接过信,大概扫了两眼,轻哼出声:“这种信,你只管当没看见便是,”他顿了顿,神色淡漠,又叮嘱道:“以后,王家的信,一概不收,若是派了人来――找个理由支开。” 李夫人面色微动,想起来王府尹受到牵连的事情来,心中胆寒:“莫不是――” 李太师微乎及微的摇摇头,意思是不可说。 李夫人目光又落在信上,心口噗噗直跳:“要不,我回去同爹商量下――也好早日做打算。” 李太师沉吟片刻,抬头看向李夫人,就见她眉心浸出细微的汗珠来,伸手将她抱在怀中,沉吟起来:“我虽位列三公,却无实权,就算是受到牵连,问题也不大。你放心管好府中事物,如今朝野动荡,我心中有数,如果能趁着这个机会,能退下三公也是好的。” 李夫人姓苏,排行第三,唤苏三娘,是吏部尚书苏清的嫡女,时隔近十年,总归不能是大将军的事又被翻了出来,就算被翻了出来,王家已经左迁至西岳,李太师素来与武将不亲近,她窝在李太师怀中,能感受到李太师紧绷的身子,看来事情不像是他说的这般轻松。 “能退下三公,落得个清闲自在也无妨。”李夫人柔声安慰道:“省得整日为朝里的事情夜不能寐,老爷也好借此调养身子。” 李太师半晌才低低“嗯”了一声,突然又问道:“夫人可信这世上有神仙?” 李夫人怔了怔,“噗嗤”笑出声来:“老爷怎的问起这种话来?《幽州通志》上记载过,仙人可御剑飞行,可点石成金,但是至今没人见到过那些个神仙,老爷您信?” 李太师摇头,眉心紧锁:“左丞马甲前日回来了。” 李夫人不明所以,疑惑的看着李太师,等他继续往下说。 这个马甲不是泛泛之辈,在朝廷一路平步青云,升至左丞,五年前突然离开京城,说要去寻什么机缘,皇帝爱惜人才,不忍他辞官,任由他去了五年回来继续当左丞。 可以说是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的事了。 “他一回来,便把自己关在房中,说是炼什么丹药,献给皇上,说能延年益寿。”李太师嗤之以鼻道:“偏生皇上信了他的话,又赏赐了不少东西给他。” 李夫人吃了一惊,皇帝前阵子生了场大病,身子骨正弱的很,怎容得他折腾。 “无事还罢,马甲近来与二皇子走得近――”李太师沉吟起来:“你也无需担心,大不了我辞官便是。” 李夫人倒吸一口冷气,李太师和苏尚书拥护的都是大皇子,皇帝立储君也是大皇帝,难不成还会改立二皇子? “更蹊跷的是,皇上吃了马甲的丹药,气色好转,今日能下床走动了。” 李夫人心里开始盘算着有几间铺子,几亩地,以及几个庄子,该卖的都卖掉,能换多少银子,又担心吏部尚书府要怎么办。 李太师拍拍她的肩,“明儿你去吏部尚书府瞧瞧吧,看看爹怎么打算。” 李夫人点点头。 * “荒谬!”苏清气得直哆嗦,一掌拍在桌案上,击翻茶盅,吓得丫鬟忙跪在地上收拾,“他乃是堂堂左丞,怎的做出这种事情来,什么灵丹妙药,依我看,不过是,是――” 他忽然靠在椅背上,心口发疼,话也不利索起来:“我是吏部尚书,他能对我如何,敢对我怎样!” 瞧着苏清这样,李夫人心中绞痛,忙道:“爹,您先别气,气坏了自个儿的身子。老爷差我过来,不就是想问问您有什么打算,好早日安排。” 想苏家三代为官,苏清又是个烈性子,怎么可能愿意辞官归田。 再者,马甲在朝中实例日渐庞大,太子地位岌岌可危,他更不可能辞官了。 回到太师府,李夫人一筹莫展,叫了管家来,“账房上还有多少银子可以支出来?原本服侍几个去了姨娘的丫鬟,婆子现在还在府中闲散着,不如遣散了。” 管家有些惊讶,“这其中有些家生子,夫人您看?”他递过名册给李夫人。 李夫人翻开一一扫过,确实其中有几个家生子,“家生子暂时遣散到庄子上,我瞧着府里适龄的丫鬟,还有尚未许配出去的,也不知现在哪些人家合适,还劳烦管家多多费心盯着点,把她们许配了出去,年纪稍大的婆子遣散出去,若是没有人照顾的,也送去庄子上,跟家生子在一起,也好有个照应。” 话音刚落,她抬头见到李太师脚步匆忙从外边回来,一颗心悬在了嗓子眼上。 管家收好名册,忙退了下去。 “老爷,这是怎么了?”李夫人上前,脱下李太师的大氅,才发现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,紧紧贴在身上。 李太师坐下,喝了一大盅的冷茶,“我刚见过皇上和马甲,不知马甲在皇上耳边说了什么,竟叫我带府里尚未出嫁的女儿去宫里面圣。” “什么?”李夫人身子晃了晃,“宫里――那可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。”她眼角浸了泪:“没有别的办法了吗?” 李太师无奈摇头,皇命不可违―― 李夫人悲从心来,闷声大哭,“老爷,青云――怎能送到宫里去啊!”李青衣和李青月也罢了,李青云是她的掌上明珠,想到她日后要呆在宫里,李夫人就忍不住落泪。 ------------ 第二章 进宫 月上三竿,烛火摇曳。 李青衣手里紧紧攥着半方牡丹帕,依靠在长枕上,眼神直勾勾的盯着帐幔,有些出神。 “五小姐,这天黑透了,你也早点歇息。”同她说话的是刚来的丫鬟,长得有几分机灵,一眼瞧去就是心直口快的人。 李青衣闻声回过神点点头,瞥了一眼桌子上的烛火与冉冉升起白雾的香炉,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,“今晚的香嗅着有一股汤药的味道,可是加了些什么进去?” 元冬听着一怔,随即笑道:“怕是小姐今天喝了安神的汤药,闻着香都带着一股子汤药的味道,”但见李青衣眼神变沉,她自知说错了话,可由不得担心起来:“住在上房里,人多眼杂的很,夫人善待你,千万别叫人抓了把柄去。” “你说的,我都一一记下。”李青衣笑笑,元冬所言自然是为了她好。 上房有值夜的婆子和小丫鬟,元冬照例吹灭了蜡烛,去耳房休息。 次日和往常一样,李青衣带着元冬卯时两刻去给李夫人请安,李青云是太师府的嫡女,长得一副姣好的容颜,像极了李夫人,四岁便搬去了桃花院,虽说李青衣住在上房,但也是上房里另开的别院,她走到门口,抬脚进去,李夫人正面色凝重的坐在上首,李青云双目通红,似乎刚大哭过一场,眼角还带着星星泪花。 李青衣一怔,上前深深一福。 李夫人长长叹了口气,“等青月那丫头来,我再与你们说上一说。”说着,她用手帕擦了擦眼角。 话音一落,李青月就走了进来,笑吟吟的给李夫人请了安,坐在李青衣身侧。 “昨儿老爷回来――”李夫人说话间声音里带了哽咽:“皇上要召见你们三人,我已经吩咐下去,用过朝食,你们就跟老爷一同进宫面圣。” 李青云听完,已经泪流不止,央求道:“娘,女儿不想去宫里――” “胡闹。”李夫人痛心疾首,她也舍不得送亲生骨肉去那种地方,“皇上要召见,岂是你不想去就不去的?你违抗皇命,太师府的这些脑袋怕是都要掉光了!” 李青月满不在乎瘪瘪嘴,轮样貌,她是三个未出阁姑娘里最不起眼的,轮才学,她也是最拿不出手的,如果能得到皇帝的垂怜,兴许还有些盼头――这样想着,她眼底就有了得意之色,或者,她能在宫里有一席之地也说不定。 李青衣垂下眼睑,神色波澜不惊,皇帝既然要召见,躲是躲不过去了,不如既来之则安之,瞧瞧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 她飞快的扫了一眼李青云和李青月,很显然李青云的年纪适中,也没有定亲,生得闭花羞月,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皇帝的垂爱。 可是皇宫深深,锁住的不止是高墙,更是人。 自己和李青月刚满十一,连议亲的岁数都未到,现在召见是不是太早了些? 还是说,皇帝醉翁之意不在酒? 那会是什么? 李太师是文官,手里没有实权,空有“三公”衔,想借此机会收回实权也是不可能的事情。 李青云渐渐止住了哭声,狠狠抹了两把眼泪,神色变得凛然:“娘,你放心,就算是刀山火海,我也去闯一闯。” 李青衣看向她,一时间竟然有些恍惚,这才是嫡女应有的样子吧。 不知是谁开了窗,这会儿外头刮起寒风,吹得珠帘叮叮当当的响。 用过朝食,三人重新梳洗妥当,坐上太师府的马车,从梧桐里一路到了朱雀街的宣武门,宣武门外,李太师下朝早已等候多时。 李青云率先下了马车,一行人朝李太师行了礼。 李太师身侧站着一名穿宫服,面容上看稍长的女官,一脸淡漠,眼神如利刃般扫过李青云三人。 “这是秦嬷嬷。”李太师说着,侧过身。 三人又忙一一朝秦嬷嬷见礼。 秦嬷嬷轻轻点点头,面色稍有缓和,“太师,这就随我去面圣。” 李青衣心里一激灵,听秦嬷嬷的口气,丝毫不把李太师放在眼里,既然是女官,也分三六九等,眼前这位怕是掌事嬷嬷。 李太师点头,秦嬷嬷就走在前头。 李青云等人走在最后,隔着秦嬷嬷还有一段距离,李青衣就听到李青月隐隐舒了口气,抬头望了起来。 李太师虽没有实权在握,好歹顶着“三公”的名号,在京城里比不得皇亲国戚,也算是显赫了。 三人皆是第一次来皇宫,免不得心里要感慨一番,李青云也是抬了头,看向四周的金砖碧瓦,但很快收回了眼线,李青月心底已经打定主意,想办法得到皇帝的青睐留在宫中,享受荣华富贵。 李青衣正愕然于皇宫的奢侈,盘龙柱的眼都是拿墨玉做的,就瞧见迎面走来一名穿着流彩暗底云纹衣裳的妃子。 那妃子笑吟吟的走来,见到秦嬷嬷客气里带着几分畏惧,“秦嬷嬷。” 秦嬷嬷瞥了她一眼,皮笑肉不笑道:“我当是何人,原来是薛美人,怎么也不捧个手炉暖和暖和,万一病了如何是好。” 薛美人不恼,反而笑得更加恬静,“瞧着天好,我出来走动走动,免得在屋子里闷出病来。” 秦嬷嬷“呵呵”的笑,“薛美人刚来不久,想必不知道皇宫内院不是能随意走动的,这要是让皇后娘娘瞧见了――你可还记得与你一同入宫的吴美人?” 薛美人闻言脸上骤变,她是听到风声,想来看看皇帝召见了怎样的三位小姐,脑袋一发热便过来了。 吴美人还没等到皇帝翻牌子,就被打入了冷宫,她断然不想成为第二个吴美人。 忙道:“多谢秦嬷嬷提点,我这就回去。” 说罢,再也不肯停留片刻,带着宫女脚步慌乱的走了。 “好妹妹,这就是皇宫――” 李青衣脚步微顿,听到耳畔传来李青云苦笑的声音。 李青月似是没听到,自顾自的往前走。 经过方才薛美人一闹,李青云和李青衣再也无暇观赏皇宫里的风光,一行三人,各怀心思。 ------------ 第三章 面圣